艺术家 丨 沈岳 阿海 林海钟
新闻稿
2025年3月1日下午2:00,“又见桃花源一一沈岳&阿海&林海钟作品展”在杭州黄龙饭店瀚阳艺术中心展厅隆重开幕。
“又见桃花源”是上一个展览“如是我心”的延续,也是我们对“桃花源”这一主题的再次探索。
本次展览,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沈岳、阿海、林海钟三位艺术家参展,共展出作品46件,其中大部分均为艺术家们近期创作的新作。
沈岳老师的作品构思独特,用多元的手法将“桃花源系列”展现得淋漓尽致,作品表现形式多变而生动,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冲击力,具有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。阿海将偶然性与随机性融入画面,创造出斑驳淋漓的视觉效果,看似无序的表达,实则是对秩序与和谐的深层探索。林海钟的山水画线条苍劲柔美,皴染变化有致,表现出山水的萧散、虚静与澄明。他的笔触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暗含匠心。三位艺术家创作题材虽风格迥异,表达主旨却内核相通。他们以各自的方式,重新诠释了“桃花源”这一极具东方意蕴的文化符号。
心中若有“桃花源”,何处不是水云间。
这是瀚阳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七十五期展览,展期至2025年5月30日结束。欢迎莅临观展。
序言
“又见桃花源”是上一个展览“如是我心”的延续,也是我们对“桃花源”这一主题的再次探索。
沈岳出生于杭州,是中国美术学院(原浙江美术学院)恢复高考后的首届中国画专业学生。自幼师从陆俨少、吴茀之等大家,他深谙传统笔墨的精髓,却又不受其束缚。他的创作横跨绘画、陶艺、影像、装置和雕塑,展现出极强的跨界能力。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,正是他内心“解衣磅”气质的体现。
沈岳的花鸟尤为动人。他笔下的桃花灼灼绽放,鸟儿自由翱翔,画面中洋溢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。然而,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自然摹写,而是艺术家内心的流露。在他的画中,花枝的勃然、鸟儿的叽喳,都是对自由与和谐的礼赞。他用纸和墨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“桃花源”,那里没有束缚,只有盎然的生命力与绚烂。
阿海是南京人,早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。在充满理想主义与新潮思想的八十年代,他深受艺术氛围的滋养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。他的作品题材广泛,涵盖花卉、人物、佛像、静物和山水,画面底色常显暗淡斑驳,但近看却极其丰富,耐人寻味。阿海的创作过程充满实验性他善于“重启”与“破坏”,将偶然性与随机性融入画面,创造出斑驳淋漓的视觉效果,甚至呈现出奇妙的金属质感。这种看似无序的表达,实则是对秩序与和谐的深层探索。他的作品意境悠远,或神秘,或晦涩,但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润与清朗的力量。正如他笔下的鸢尾花,在微风中轻轻摇变,以特有的热情与勇气,迎向这个遍布尘埃的世界,给人以抚慰与希望。
林海钟自幼居于杭州宝石山下,西湖的烟云幻灭、风柳桃花深深滋养了他的艺术灵魂。他的作品以山水为主,传承中国画的古意,倡导“以书入画,笔墨为宗”。他将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的赞美融入笔尖,记录下与这片湖山的不解之缘。林海钟的山水画线条苍劲柔美,皴染变化有致,表现出山水的萧散、虚静与澄明。他的笔触看似漫不经心,实则暗含匠心,常在无心处显露出意存笔外的洒脱与飘逸。他深谙“造化”与“心”的关系:造化是自然山水的妙趣,而心则是艺术家的情操与胸怀。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,才能在山水世界中“畅神”,找到心灵的栖居地。
“桃花源”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秘境,更是心灵深处的理想国。本次展览的三位艺术家创作题材虽风格退异,表达主旨却内核相通。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重新诠释了“桃花源”这一极具东方意蕴的文化符号。无论是沈岳笔累间的忘我之境,阿海画纸斑驳中的澄明之光,亦或是海钟所描绘的湖山之间的心灵栖息,都在传递着同一个讯息:当你的心与世界、与天地万物链接在一起的时候,你就会感到无上的清凉与光明。而有过那样境界的人,是不会再有烦恼和疑惑的。
心中若有“桃花源”,何处不是水云间。
冯黎敏
2025.2.28
展览作品
沈岳
阿海
林海钟
展览现场